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教會到底該不該組敬拜團﹖


這幾年筆者在教會服事、做培訓,或到不同教會觀摩時,發現很多教會都面

臨了「到底該不該組敬拜團」、「我們想組團,可是該怎麼做」的問題。
會發出這些呼聲的原因,不外乎:
1.「我們的青少年都快要變成靈糧堂的會友了!
2.「我們的孩子都不怎麼來教會,如果有個團讓他們服事,或許就可以促進他們來
教會的意願!
3. 敬拜讚美似乎已經是台灣教會的主流風潮,若我們不跟進似乎就會落伍,
崇拜時好像不夠High、會友人數無法增長
4. 「我們團契會音樂的人不少,為何不組個團呢」(實際上,所謂的會音樂
可能只不過是有人會彈一點吉他、有人學過爵士鼓、有人會彈琴…)
事實上,近年來有許多教會音樂學者或神學家,對於非靈恩派的教會一味模

仿所謂敬拜讚美的音樂和崇拜形式感到憂心,因為我們往往只看到表面,

以為用這種崇拜方式可以吸引未信者或聽慣流行音樂的青少年來到教會,殊

不知我們往往忽略敬拜讚美的由來及神學觀念。
    根據《當代聖樂與崇拜》的作者赫士德博士(Donald P. Hustad)指出,美國
拜讚美音樂的由來深受二十世紀下半葉的靈恩復興運動、教會增長運動所影響,
這促使福音派及主流派教會設計出一些能夠吸最快引人到教會的崇拜儀式。   
這樣的例子筆者剛好從『直奔標竿』(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一書中發現。
作者Rick Warren牧師,在書中第十五章就提到,他在加州橘郡的馬鞍峰教會
牧會時,決定崇拜音樂風格的關鍵,是調查當地大部分居民都愛聽流行音樂
電台,因此他選擇流行音樂風格作為崇拜音樂,當然也須用現代流行樂團
來做音樂服事,而每個主日對他們而言都是福音主日,主日崇拜也被設計成
為氣氛熱鬧的「崇拜慶典」。
難怪赫士德博士會評論福音派教會似乎崇尚流行,許多教會的崇拜儀式與
選擇的詩歌都隨著潮流走,忽略神學或屬靈的意義(註一)且在經過一段時間
後,他個人對此現象感到失望,因為許多跟著此種潮流走的教會,只唱短歌,
而完全不唱其他類型的詩歌,例如描述屬靈經歷的福音詩歌、認罪悔改的詩歌
、懇求順服的詩歌、教導真理的詩歌,只唱關於讚美的歌,「而且對讚美的
認知又是那麼的狹隘(註二)
因此,筆者每當有機會演講時,總會提醒弟兄姊妹,唱詩猶如吃飯,要營養均衡,
不可偏食,我們當父母的總不會每天每餐都買麥當勞給孩子吃吧!唱詩也是如此,
雖然聖經沒有規定到底要用何種音樂風格、何種歌詞來敬拜神是最好的,那麼
我們應該學習開闊我們的心胸,不僅能接觸與流行接軌的現代短歌,也能唱
經過數百年時光所淘選下來的各種聖詩,才能幫助我們在唱詩時對真理有
更豐富的認識,畢竟無論哪一種詩歌,都有其優缺點,多元的選唱詩歌,
才能幫助會眾更豐富的敬拜,因為有句話說聖詩是平信徒的系統神學。
再者,到底靈恩派對於讚美的神學觀為何﹖「許多神學家認為,二十世紀的靈恩
復興運動,是藉著歌頌讚美,試圖恢復圍繞約櫃的大衛敬拜儀式。(註三p.316)
因為在大衛王的時代,人們會在約櫃所在之處日夜唱詩讚美神,不僅用響亮的
歌聲、樂器,也用舞蹈,而放置約櫃的至聖所,是祭司可和神有深厚且親密
的交通之處,故現代敬拜讚美的儀式中,相當重視聲音與身體的表達,且鼓勵
信徒充分對神表達心中的愛慕,這也是我們很容易在靈恩派的崇拜中,
看到信徒們很習慣大聲歡呼、拍手、舉手、跳躍等外顯行為。加上所選用的
現代短歌,歌詞多表達個人對神的情感,例如「我要單單愛慕你、我要敬拜你、
我要、我音樂團隊營造的氛圍容易炒熱氣氛,故通常被學神學家批評過於
感性。
    事實上,崇拜儀式的焦點是服事神、敬拜神,不應該是為傳福音、教導聖經、
或為諮商而設計的,所以音樂和樂器的使用,只是輔助會眾敬拜神的角色。
敬拜應該是全人(包括身體、情感及心靈)的投入;信徒們應該熱切地等待、歡喜
快樂的參與,並在崇拜結束後,留下美好的回憶。」但每個教派、每間教會都有
其獨特的文化,所以非靈恩派教會的確可學習靈恩派教會,能根據上述神學觀,
幫助會眾多點感性熱切的表達我們對神的愛;反之,靈恩派教會也
可學習多一點理性在信仰生活中。
最後,教會應該根據其所認為的神學觀和聖經真理、評估會眾的接受度、以及
具音樂服事的人才狀況、軟硬體設備等規劃,來考量到底要不要有「敬拜團」﹖
但筆者想反問各位,廣義來說,難道詩班在獻詩時,唱出敬拜的歌詞、或認罪
悔改的歌,難道不也是個帶領會眾敬拜的「敬拜團會眾一起唱詩時,
不是更大的敬拜團嗎﹖一位領唱和一位只彈鋼琴的樂手,難道就不能帶領敬拜
了﹖教會沒有人會彈吉他、買不起爵士鼓,難道就不能敬拜嗎﹖
    是否要成立敬拜團,筆者認為教會牧者、長執與音樂同工們要先思考下列問題: 
1. 我們教會對「敬拜/崇拜神學的認識是甚麼
2. 我們教會為何非有敬拜團不可﹖我們是否對它有錯誤的期待﹖本末倒置地
認為成立敬拜團就是復興青少年的超級特效藥﹖青少年可在一夕之間回到教會﹖
如果是想要復興青少年的靈命、或吸引更多青少年來教會,我們難道不該先思考
如何成立專責輔導團隊,紮跟在青少年的關懷與牧養策略﹖
3. 我們的會眾需要怎樣的崇拜方式﹖最優先要改善的問題是﹖或許改善領會技巧、
提升司琴的彈琴技巧、設計有創意的崇拜方式、善用與整合教會的音樂人材、甚至
是好好聘用一位專職的音樂同工/傳道,或許就能改善崇拜的品質,而不是只想靠敬拜團。
4. 我們教會的增長策略是﹖到底有沒有計劃性地落實福音工作﹖敬拜團不是人數
增長的唯一救命丹!
若以上對敬拜團的錯誤期待都已消除,教會仍然想組敬拜團,就需考量下列因素:
1.      我們對成立敬拜團的異象是﹖教會的牧者、長執同工、會友們對成立敬拜團
的看法為何﹖大家對成立敬拜團有何疑慮﹖
2.      我們想要甚麼樣的敬拜團﹖是古典的、現代的、甚至是混搭風﹖沒有人規定
敬拜團一定要有那些樂器。國內外,有哪一個敬拜團是我們所羨慕的﹖可成為
我們的榜樣,但要謹慎思考,不能全然模仿別人的外在形式,要找出適合自己
教會的方式,且一個可成為模範的敬拜團,必定經過長年的累積,任何成就都
不是一蹴可幾的。
3. 有哪些同工對成立敬拜團有負擔、未來能夠一起服事。最重要的是,誰願意
身先士卒,第一個委身且領導這群同工有計畫性的籌備,這位領袖通常以牧者
為佳。領袖並須負責帶領同工群一起禱告、一起籌備,可以從敬拜書籍的讀書會
開始運作。不要急著趕快服事,可一起為這個異象禱告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並建立
同工們的服事態度、敬拜神學觀、學習過敬拜的生活等。
4. 我們要如何分工、任務編組﹖簡單的組織架構先出來。起碼有團長、主領、樂手
(初期只有一位也沒關係)、或人聲(初期沒有也沒關係),不要忘記音控人員和播放
投影片也是很重要的團隊,特別是音控是一門專業領域,台灣現在的教會相當缺乏
音控人才,舉凡需要插電的樂器,呈現出來的聲音狀態幾乎都操之在音控手中。
另外,有多少人就做多少事,草創之初不可能甚麼都有。
5. 要成為敬拜團隊,要有何種資格(已受洗、或穩定參加主日崇拜和小組聚會、
不能是音癡等等)
6. 我們教會有哪些人材可邀請進來服事,若他某一方面尚未達到可接納的資格,
我們如何提升他,讓他有朝一日可進來服事﹖例如還沒受洗者,可由牧者或負責
的輔導同工,多關心其信仰狀況、安排一對一慕道課程等,幫助他更認識信仰;
若很有心來服事,可是音樂技巧不夠、不知道怎麼領會等問題,可安排培訓課程
幫助他。
7. 我們願意付上何種代價來服事﹖敬拜樂團的服事決不是輕省的服事、它是需要
花時間學習、經過許多磨合、培養默契的服事,我們應該小心謹慎,不要以為
自己很厲害,樂器只學了三個月就可以上台服事;不要以為現在的服事技巧就夠了,
要存謙卑的心,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把最好的獻給神。
8. 我們教會的空間、軟硬體設備是否足夠達成我們想要的方式﹖
(1)               我們的會堂天花板、牆壁等設計是否適合所有樂器的使用﹖例如公寓
怕吵、天花板太低或玻璃窗太多,容易讓聲音回溯率高,聲音變得嘈雜。
(2)               講台的空間夠擺得下所有樂器和音箱嗎﹖
(3)    我們有夠用的音控設備,來處理需插電的樂器和麥克風嗎﹖有些樂器需要
麥克風擴音,例如鋼琴。我們有足夠的麥克風嗎﹖
(4)    若要買爵士套鼓,我們知道請教誰來幫我們挑適合的鼓嗎﹖筆者近年來上了
一些課程,才知道原來爵士套鼓也分大小,一般怕吵的公寓可買最小號的鼓,或甚至用電子鼓。
(5)    若無法購置爵士套鼓,其他手鼓也可代替,例如Djembe 鼓、曼波鼓、康加鼓等,
只是要派人去學。
9. 我們教會有多少預算和資源可支持敬拜團的成立﹖是否有相關同工可幫忙﹖
(1)               改善音控設備的預算、添購樂器的預算、團員們每年受訓的預算。
(2)    是否有音控人才可在每次敬拜團練習及服事時,知道如何調整聲音﹖
(3)    誰負責去採購最適合教會的設備﹖
總之,一個敬拜團隊,當然成熟的靈命和服事的熱心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忽略
音樂技術和周詳的規劃,若沒有受過一定的訓練就貿然服事、沒有和教會

充分溝通、沒有讓會眾們了解成立敬拜團的目的和背後的神學觀,易造成

會眾們困擾和誤會,可能是覺得敬拜團太吵、認為敬拜團員都在作秀、或

讓人每次主日崇拜故意遲到(筆者就曾遇過,聽古典音樂長大的會友一遇到

敬拜團服事的主日,就故意遲到20分鐘)
願有心做音樂服事的弟兄姊妹,能在靈命與技巧上一同成長,學習謙卑自己;
願有心發展現代敬拜樂團的教會,能夠多方了解敬拜的真義,不要一味

趕流行,而是找出最適合自己教會的方式!
註一:《當代聖樂與崇拜》,赫士德(Donald P. Hustad)著,謝林芳蘭譯。台北:校園,1998。第314頁。
註二:《當代聖樂與崇拜》,第316頁。
註三:《當代聖樂與崇拜》,第316頁。
作者:四季保佑於2011/6/12 Am.14:15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